全省11个市的海洋牧场建设成果炒股加杆杆的平台,10个市的特色农业发展成效,8家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成效,以及紫心马铃薯等众多可赏可闻可尝的农产品……8月26日,广东省农科院设置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成果展示专区,成为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的序曲。该次会议是系列专题会议的第五场,围绕更好推动岭南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共商良策,共同绘就广东农业新图景。
院士、代表、专家、企业家谋共识
2025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发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实施“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以种业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全链条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快远海抗风浪新型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布局,大型养殖平台数量实现翻一番。
省人大专题调研组围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主题,重点关注“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实施情况,重点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先后赴浙江、黑龙江和广州、深圳、清远等十多个地市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问卷征求意见等开展调研,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形成了“1+3”调研报告。
广东省马铃薯南繁育种基地雾化栽培棚内培育的微型薯。
会上,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对调研情况进行简要报告,来自农业领域的9位院士专家、人大代表、科技机构代表、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5个部门负责同志作回应发言。
调研组及与会代表均认为,当前,广东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稳步推进,现代种业和农机装备经过数年努力,进展顺利、厚积成势;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养殖装备全国领先。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依然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生物种业实力不强、农机推广应用面小、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农业标准仍不完善等问题。
广东生物育种应走在全国前列
一系列数据显示,广东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大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育成超级稻品种36个,占全国28%,育成畜禽新品种40个,约占全国15%,培育水产新品种43个,约占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的14%,10家(次)畜禽企业、12家(次)水产企业入选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居全国首位。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广东农作物种业领域缺少领军企业,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物育种发展滞后等问题。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黎少松坦言,育种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经济效益较低,“种业是基础性、公益性产业,是投资大、门槛高、见效慢、周期长的事业,一般企业难以承担”。为此,他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做法,明确技术服务市场化收费机制,给予免税等政策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则期待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品种研发推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品种测试与示范基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落地。
2024年11月8日,无刺草鱼亮相第十八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种业的未来发展,专家与企业都看好生物育种。刘耀光提出,以生物育种为核心,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因编辑-品种培育”全链条攻关路径,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种源防线。企业更在意的是产业化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黎少松建议制订相关政策,给研发者定心丸。广东在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领域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产业应用市场条件,“广东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生物育种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刘耀光掷地有声。
广东能成为农业机械制造强省
“粤强农装”方面,广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3%;深圳大疆和广州极飞两家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6%;华南农业大学突破无人化智慧农场关键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建设3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
极飞 P150 Pro 农业无人飞机播撒作业。
但广东农机装备产业规模与兄弟省份差距较大,智能农机与丘陵山地小农机研发转化不足,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失衡。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指出,广东的农机制造工业不强,农机制造企业少,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知名品牌,“要提高对农机制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他建议广东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和其他作物生产机械等,还要采取多种渠道培育中小型农机企业,如采取揭榜挂帅和重点支持等方式,省内选拔,省外引进,多措并举。调研组建议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智能农机、丘陵山地小农机、智慧农场研发应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广东有很好的农机制造基础,又有很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完全有能力成为农业机械制造强省!”罗锡文说。
尽快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建设海上新广东,广东编制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出台17条支持措施和财政、用海用地保障及环评优化等一系列政策,并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沿海各市、省属国企成立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但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化体系化并不容易。调研组指出,牧场建设方面,适养区域不足;种苗研发方面,养殖品种不够丰富,良种生产体系有待提升,病害防控、饲料使用等指引不足;金融保险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产品较为单一。
调研组提出,尽快制定沿海市县“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推动装备标准体系和确权登记,支持建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研究、生产基地”,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业;尽快制定并实施“关于构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全流程保险体系”相关办法,提高全省海水养殖保险覆盖率。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曾深入多个牧场海域,走访多类涉海企业、部门,完成4份关于海洋牧场的人大代表建议。他提出,发展海洋牧场,首先要明确海洋牧场的产业属性,“海洋牧场虽未作为独立产业列入海洋产业目录,但已具备主导产业特征属性,逐步形成一个涵盖多环节、具有完整功能的独立产业体系。建议按照以渔业生产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进行打造,系统构建‘种苗繁育-渔业养殖-饲料动保-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交易服务’全产业链条”。
企业家则更多从落地发展这一角度考虑。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薛华认为,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可以更好地联动,陆上设施化培育大规格种苗,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形成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更忧心“丰产不丰收”,建议加大对精深加工、水产预制菜产业园的支持力度,着力销售渠道建设和品牌打造。
打造万亿元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产业集群
会上,有关部门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回应。
省农业农村厅将从实施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开展重大品种育种联合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加强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五个方面确保种业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新成效。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推进无人化智慧农场技术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农机”深度融合,组建广东省农机创新服务联盟和广东省农机作业服务队,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产加销贯通、渔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万亿元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产业集群。
省科学技术厅将加力研发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和储备育种关键基因数据,加紧优化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的育种目标体系,加速推动育种工作向“育种4.0”阶段转变。推动水稻、甘薯、花生、板栗等作物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逆性,推动荔枝、三华李、菜心等果蔬品种优化甜酸度、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强抗逆性,推动生猪、鸡、鹅等畜禽品种增强抗病性、提高繁育率、降低料肉比,推动罗非鱼、对虾等渔业品种提高单体重量、增加种苗繁殖数量、增强抗病性,推动种业从“经验育种”向“科学育种”转变。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综合运用产业园区、首台(套)、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基金、技术改造等政策,协同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围绕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研究;大力培育海洋牧场装备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广东金融监管局将指导主要银行机构鼓励保险机构通过“水产品养殖死亡保险+设备损失险+水产品运输险+从业人员意外险”全链条“一揽子保险”方式,为海洋牧场企业提供个性化保险服务。对“提高养殖保险财政补贴比例、建立省级应急赔付基金和风险补偿备用金”等建议,配合做好测算和研究,积极推动完善海洋牧场保险多层次风险共担机制。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婵 杨雪 方壮玮 陈诺炒股加杆杆的平台
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